在菲律賓,許多華人小商戶最近都有同樣的感受——街頭依舊車水馬龍,但熟悉的生意味道卻淡了。
空蕩的鋪面裡,老闆站在櫃檯後,看著捲簾門緩緩落下,金屬摩擦的顫音在狹小的空間裡回蕩,像潮水褪去時礁石的歎息——冷而真實。
不久前,POGO(離岸博彩)幾乎是菲律賓華人經濟的“定海神針”。它帶來數十萬份就業機會,也間接養活了無數餐館、小賣部、物流公司、租賃行和各種配套生意。那是個客人主動上門、老闆幾乎不愁訂單的時代。
然而,2024年底,菲律賓政府一紙命令全面註銷POGO執照,大批華人從業者被遣返。行業轟然倒下,周邊生意也隨之陷入寒冬。曾經的口頭禪是“今天忙翻了”,如今卻成了“大環境不好,生意越來越難做”。
生意冷清,並不等於無路可走。吃苦耐勞、見招拆招的韌性,讓不少華商迅速調整方向。
有人回歸批發零售,從中國進貨,賣小商品和服飾,靠老客戶和口碑維持運轉;有人開起家庭餐飲、零食加工,把地方特色與中國口味結合,通過社交媒體賣到本地和海外華人圈;還有人抓住簽證、工商註冊、案件翻譯等中介服務的市場,因為只要有人來,就會有這樣的需求。
在馬尼拉的Binondo和Divisoria,依然能看到華人小店的堅守——門面不大,貨架整齊,價格公道,來來往往的顧客就像社區的脈搏。
挑戰依舊存在。菲律賓的行政手續繁瑣,隱性收費和審批拖延讓人頭疼;稅務合規風險高,不少人選擇“掛靠”本地公司,但一旦出現糾紛,代價慘重。
用工同樣是個痛點。菲律賓員工的“不靠譜”在華人圈幾乎是公開的調侃——遲到、請假、臨時失蹤,有時比政策風險更難防。
儘管如此,華商依舊握有優勢:多年積累的社群網路和供應鏈依然穩固;小規模經營靈活易調;加上精打細算的習慣,哪怕微利,也能長久維持。
但一個事實已無法迴避——那個“躺著賺錢”的黃金夢,結束了。
潮水退去後,留下的不是最大、最強的商戶,而是那些懂得彎腰貼近土地的人。
小生意的意義,不在於一夜暴富,而在於像根須般紮進土壤——從政策縫隙中汲取養分,沿文化脈絡延展觸角,在社區織網中找到立足之地。
在後POGO時代,能留下來的,都是那些腳踏實地、耐心耕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