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这个曾被誉为中国学生“留学跳板”的国家,如今正因安全形势恶化而被重新审视。2025年7月,中国教育部通过《环球时报》发布留学安全预警,提醒有意赴菲深造的学生务必评估风险、提高安全意识。几乎同时,中国驻菲大使馆也发声警告,指出针对中国公民的骚扰、抢劫等事件频发,当地治安明显恶化。
这是罕见的官方双重警示,反映出当前菲律宾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教育选择,而是伴随复杂政治与安全因素的现实挑战。
过去十年,菲律宾以英语教学、低学费和地理便利吸引了大量中国学生,尤其作为通向欧美的“跳板”路径广受欢迎。但如今,这条看似“高性价比”的留学之路,正在因安全形势恶化、签证政策收紧而失去光彩。
多起案例显示,马尼拉、宿务等城市的中国学生频遭突击盘查,被强制出示证件;部分人因签证不全被关进“黑屋”;美军在菲律宾北部驻军更引发地方政客情绪反弹,使中国留学生成为潜在针对目标。抢劫、绑架、勒索等案件更层出不穷,让不少留学生成为“软柿子”。
地缘政治的紧张加剧了这些风险。随着南海局势升温、美菲军事合作深化,中菲关系进入敏感期。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留学生成了最脆弱的“夹缝群体”——无权力庇护、无身份保护,一旦情绪失控,可能首当其冲。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极少单独就某国发布安全提醒,此次与使馆同步发声,释放的信号不同寻常。这不只是教育部门的提醒,更是外交与安全领域的全面预警,直指菲律宾安全风险已到警戒红线。
尽管菲律宾学费仍低于欧美,但现实是:低成本背后,是高风险代价。安全焦虑、政治敏感、签证政策不稳定,正在全面削弱其吸引力。
如果仍坚持赴菲留学,需做好以下准备:向使馆备案,备齐合法身份文件;避免前往高风险区域或参与政治活动;保持与家人和同伴的实时联络。
这一轮官方警告,不是建议,而是警钟。在安全、外交与教育三线同时示警的背景下,菲律宾留学已从“实惠选择”变为一场高风险博弈——去,还是不去?或许,已到了重新评估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