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鋼鐵大王”郭從願日前正式下葬,然而他的家屬在沉痛送別之際,公開對菲律賓警方在綁架案件偵辦過程中的無力與遲滯表示強烈不滿。
郭從願在支付巨額贖金後仍遭殘忍殺害,引發華社乃至菲律賓全國輿論的強烈震動。
郭案並非孤例。早在2024年末,一名華商與其司機在交付贖金後亦遭撕票,兇手用膠帶封口致死,作案手法幾乎一致,顯示綁架集團具備高度組織性,作案模式趨於“流水線”化。
警方調查發現,贖金疑通過馬尼拉部分賭場VIP廳“洗白”,並迅速注入賭博系統。部分賭場與虛擬貨幣平台已啟動風控限制,包括提現與轉賬限額,顯示跨國專案調查或已啟動。
雖然平台或賭場未必主觀協助犯罪,但系統漏洞及監管缺失,為贖金清洗提供了操作空間。這也引發疑問:這些平台客戶的實名資訊,是否將成為調查突破口?是否已被共用至國際執法網路?
警方回應乏力,華社與政界齊聲批評
案件偵破遲緩,使公眾對菲律賓國家警察反綁架小組(AKG)失去信心。華社領袖洪玉華呼籲重啟“警察反犯罪應急部隊”(PACER)機制,恢複情報共用效率,並建議設立每日進度報告制度,提升透明度。
參議員喬爾·維拉紐瓦則公開批評AKG“毫無作為”,建議由總統反有組織犯罪委員會(PAOCC)接手案件調查,並徹查POGO博彩平台背後的灰色利益鏈。他指出,2025年第一季度綁架案已接近全年平均值,八成受害者為中國公民。
警方總長馬比爾回應稱,警方已鎖定部分嫌疑人,正與移民局合作實施出境控制。他強調“必須瓦解整個犯罪網路”,並承諾加強與商界合作,在重點地區增派警力與提升企業防範能力。
然而,多家商業組織與中華總商會聯合聲明強調,綁架已非偶發事件,而是系統性危機,警方僅憑表態難以恢複社會信任。
從曾案到郭案:兩年三命案,危機持續升級
郭從願遇害,令人回想起2023年震驚中菲社群的“曾姓華商一家六口慘案”。兩案相似處眾多:
目標精準:華商背景成為高危標籤,行蹤被精準掌握,疑似資訊遭泄露;
撕票常態化:即便談判贖金,人質仍遭殺害,反映犯罪團夥滅口已成“標準流程”;
警方反應遲鈍:多起案件未能在“黃金48小時”內有效反應,錯失破案關鍵;
官方與黑勢力界限模糊:外界普遍懷疑綁架集團與腐敗警力存在勾結;
中菲社群震怒:案件引發中方使館及僑團高度關注,外交層面持續施壓。
據統計,菲律賓綁架案數量自2017年起持續上升,2024年達32起,2025年前三月已高達12起,其中八起涉及華人,顯示外籍人士成為綁架集團首選目標。
反綁改革迫在眉睫
頻繁撕票案已揭示菲律賓安全系統的深層危機。政界、商界與民間組織紛紛呼籲政府啟動制度性改革,包括:
重組反綁架單位,恢複高效應急系統;
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應對複雜跨境金融犯罪;
加強賭場與金融科技平台的反洗錢監管;
啟動第三方獨立監督,保障執法透明度;
強化對外籍僑民的安全保護政策。
正如洪玉華所言:“預防勝於補救”,唯有從制度與系統層面著手,方能避免下一場悲劇降臨。